您的位置:首页 / 贴吧 / 人文·瓯水寻踪| 追寻瑞安古城的千年文脉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  • #温州城事#人文·瓯水寻踪| 追寻瑞安古城的千年文脉

    2023/11/02 02:40:13 发布74 浏览0 回复0 点赞
13645777903
管理
普通会员

帖子:41

精华:6

注册:2023/11/01 17:35:13

IP属地:未知

准新人在孙诒让纪念馆里拍摄婚纱照

大唐天复二年(902年),有白乌栖息于集云山,白乌为白羽之乌,祥瑞之鸟。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李晔闻之,拍板敲定改“安固县”为“瑞安县”,寓意天瑞地安,从此有了“瑞安”的地名,且一直沿用至今,算来已有1119年。

这个冬日,我在瑞安城区走读,领略它作为活力城市的现代美感,又穿越时空,感受它作为东瓯古邑的历史精彩。

瑞安古城不断扩容,物阜民安

“瑞安”最早的名字叫“罗阳”,那是三国吴赤乌二年(239年),“析永宁县境大罗山以南地域置罗阳县,设县治于北湖鲁岙,为瑞安建县之始。”〔见《瑞安市志》〕至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后,县名历改为安阳、安固。据传,西晋末年,文学家、风水学者郭璞来南方躲避战乱,来到了永嘉(温州),不仅为“郡城”选址,还为安固县城的迁址提出了建议,县治从鲁岙(今集云山南麓西岙一带)迁至邵公屿(今瑞安老城区东部一带),属永嘉郡,那是晋太宁元年(323年)的事情。

我在瑞安老城区寻迹邵公屿,有老人告诉我,在瑞安建县之前,邵公屿周边是一片浅海滩涂,已有先民在岛屿上聚居生活,为了防止潮水侵入,先民们在岛之西面筑了大、小两道防潮堤。后来,浅海淤积,邵公屿周边渐成陆地,并与东面的隆山和西面的西岘山(也称西山)连成一片,沙堤之间被称之为“沙巷”,渐渐有人居住。东汉时,会稽郡东部都尉蔡敬则领兵于邵公屿,建公署私第,进行初步的开发。晋朝时,治所迁入,给邵公屿一带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。南北朝时期,邵公屿一带已相当热闹,并初建城池,物阜民安。

忠义街上的小手艺摊。

随着经济、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,城池扩容在所必然。朝代在更替,瑞安的城垣也屡有拆建扩建,到了明代,江南受到倭寇侵犯,地处东海之滨、富庶地区的瑞安,自然不会太平,需要砌筑更为高峻、牢固的城墙来抵御倭寇的侵扰。据史籍记录,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,瑞安再次大规模筑城,不仅巍然屹立,还扩大了城区范围,南面一直推进到飞云江边。那时的城池大致为方形,城墙周长3.5公里,高5.5米,面积约1平方公里,城内有居民区、学堂、寺庙等,大小街道32条。城门五座,东为宾阳门,南为镇海门,西为永胜门,北为瞻阙门,东南角还有武靖门,城门上安装火炮;另有水门三座,东为龙波门,北为永清门,东北角有环壁门;城外深挖东、南、北濠河,宽10至16米,西面跨山临江无濠河;沿飞云江增筑“沙城”,即捍潮石堤,全长10多里。这样的城市版图和军事格局,在当时来说,可谓气势恢宏。

可惜了一座历经千年风烟的城墙,未能留存。抗日战争期间,瑞安多次遭到日寇飞机空袭,1938年12月,政府为便于居民疏散,下令拆毁瑞安城墙,先拆西、北、东三面,后拆南城,三年内全线拆除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瑞安加强了城镇交通和水利建设,恢复经济,发展生产,成为了江南鱼米之乡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瑞安城区为适应快节奏的城市发展,填河筑路工程如火如荼开展,纷纷拆除桥梁,填河成街。我在瑞安老城区走访,见当初的内河河道几乎都被填埋,而东、北两条濠河依然清水悠悠,成为供当代人考证古城池的基本框架。而我要寻找的邵公屿,早已建成了湖滨公园,有一条长廊和两个风格相近的亭子,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已经167岁。公园里的老人说:我小时候来这里玩耍,还能见到一个小山包,就是邵公屿,现在已无踪无影了。

忠义街在众人的期盼中,“亮”出高颜值

在湖滨公园玩扑克牌的几位老人建议我去忠义街“赏新”。这条长约450米的省级历史街区,有两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、一处省级文保单位和十几处历史建筑,两年前修建一新后声名鹊起,成为热门景点。

我约了瑞安文化学者李刃。忠义街的成功改造和提升,李刃功不可没,他当时任瑞安市文广新局局长,有这份义务,也有这份担当。忠义街从2016年年初启动规划,到2018年年底改造结束,仅用三年时间,这条原本危房欲倾、污水横流、路面坑坑洼洼、电线蜘蛛网一般的老街,在沉默了几十年后,于清风流云和众人的期盼中“亮”出了高颜值。

忠义街上的诒善祠塾是晚清学者孙衣言所建,用于“聚乡里英才而讲授之”,培养温州地方的经世之才,温州学者洪振宁的评价是“诒善祠塾是温州地区近代文明的启动点”。我来到了诒善祠塾,这里暂时作为瑞安市玉海历史文化街区指挥部的办公场所,古色古香的后院很安静,空气里伴着四季桂淡淡的清香。李刃喝了几口清茶,说:诒善祠塾建于光绪六年(1880年),二进院落,前几年住着6户人家,政府花巨资收过来进行整修,以后如有条件,继续用于办学。

李刃1997年入职瑞安文博馆,当时文博馆就设在忠义街上的玉海楼里,他熟悉这条街的过往。于是,他牵头打造文创工坊、非遗中心等。李刃说:“文创工坊原是一座D级危房,南北朝向,建筑呆板,占地约400平方米,规模不大而沿街立面较长。我们在改造中,用底层通道和木质格栅将它分隔成东三间、西七间两个部分,做成西式骑廊建筑,沿街用青砖立面,使得文创工坊建筑既有现代感,又充满了传统韵味。非遗中心原为八间四层楼房,我们在改造中保留原建筑的外形轮廓,高度上采取了适当的削层,外立面采用青砖清水墙、弧形玻璃幕墙和实木长条格栅;特别是东楼,我们采用了浙东南一带极富地方特色的瓦爿墙,这一堵宽5米、高14米的墙体,全部用忠义街改造中留下来的旧砖瓦混合砌筑而成,既吸取建筑学家王澍的新乡土主义,又融入瑞安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,得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朱光亚教授的肯定。”

有了文创工坊(现改名玉海美术馆)、非遗中心这样漂亮的新景观,瑞安有关领导要求改造整条忠义街,对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进行提炼和提升。任务落在了李刃肩上。李刃说:“这对于我是一个机缘,人这一生,最美好、最快乐的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。在历史的视野下去看这条街,有晚清和民国的建筑,有改革开放之前的建筑,也有二十一世纪初的建筑,风格各异,五花八门。我认真思考后,决定不做仿古一条街,而是抓住‘晚清和民国’的主元素,在改造、修缮、整治中尽量保留每个年代各种建筑的风格,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。因此,改造和提升后的忠义街,可以让几代人找到乡愁。”

改造玉海实验中学给李刃留下深刻的记忆。在忠义街,玉海中学校舍是“庞然大物”,如果按照书本知识,要对校舍进行削层,甚至拆迁学校,一些专家也是这个意见。但李刃认为,历史街区打造既需要美丽的天际线,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,也不能脱离当地的人文生态。于是,他与建筑团队一起想办法,利用在建筑物前加副街、廊子以及现代时尚的钢材立面等,让该中学融入街区环境,显得自然和谐。

旧时的玉海楼与利济医学堂隔水相望,各乐其业

我们从忠义街东首开始参观。李刃说,现在忠义牌坊的位置,原是东城门宾阳门。有城门的时候,忠义街还是一条内河,南岸的玉海楼与北岸的利济医学堂隔水相望,各乐其业。寒来暑往,河道里时常有船只经过,面熟或面生的货郎与小贩活跃在船里和岸上。河道与温瑞塘河相连,与飞云江渡口衔接,城里人出远门皆走水路。

晚清时期,战乱纷起,文脉衰微,东南诸省许多世家大族中的文物图籍大量流散出来。同治、光绪年间,在外地做官的孙衣言不顾政务繁忙,带着儿子孙诒让对书籍进行抢救式搜集,把搜集到的古籍运回老家瑞安,庋置于老宅。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孙氏父子因“旧居褊隘,苦不能容”,择地建玉海楼,为藏书、读书、著书之所。

现在的玉海楼由藏书楼、颐园、百晋陶斋和孙诒让故居等组成,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。藏书楼前后两进,均五间二层,用腰廊和游道相连,有宽敞的天井,这是我国江南著名的藏书楼,中华文化一个独特而耀眼的标识。玉海楼的藏书除供孙家阅读外,还向外人开放,为瓯越学子修养心性、研摩学问开辟一处清幽之境。

我参观玉海楼,总想着一代大儒孙诒让在此读书的情景。民间流传着他一头扎在书堆中潜心苦读的佳话:旧家的窗格都糊有一层极薄的窗纸,每天当晨光透过纸窗,孙诒让就起床读书。他喜欢打开书桌前的窗户,让微风带来河水、池塘、花草的气味。晚上,他借着菜油灯如豆的光亮,读书到深夜,不过他晚上找书不用提灯,黑暗中都能准确摸到要找的书。就这样,孙诒让三年没下藏书楼,把所有的藏书都啃了个精光,一日三餐用竹篮吊上来。他苦坐在纸窗前读书,内心是否盘踞着寂寞?遇到古籍里艰深的字句,也会生出烦闷和忧愁?我们不得而知。乾坤朗朗,山河浩荡,我们只知道他日后写出了《周礼正义》《墨子间诂》《契文举例》等皇皇巨著,在经学、史学、文字学、考据学、校勘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,他有“晚清经学后殿”“朴学大师”之誉,章太炎称他“三百年绝等双”。

短短的忠义街上,玉海楼和利济医学堂都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。利济医学堂由台屋、左右厢房、主楼、中药圃组成,呈四合式院落。

据主楼里的“史料展览”,利济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。主要创始人陈虬既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中医师,也是当时中国改良派的重要代表人物,他运用西方办学制度,传授中医理论。利济医院是浙南最早的医院,开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先河。利济医学堂集教学、科研、医疗为一体,在办学的十八年中,为浙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。

当时,陈虬还积极参与创建心兰书社,集资筹钱,买田地购书籍,图书供大众借阅,用田地的收入维持书社运营,开全国公共图书馆之先河。心兰书社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重建,是一座仿西洋会馆式平房,面阔五间,主屋三间向前突出,平面呈凸字形,占地面积280平方米,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忠义街一带是英才聚集之地。在这条街上,我还想说一下林庆云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温州各地学术界名流精英十六人在利济医学堂成立瓯风社,出版文化学术刊物《瓯风杂志》,传承地域文化。瑞安商人林庆云热爱乡邦文化,崇尚永嘉之学,他真心诚意、想方设法为瓯风社的运行排忧解难,把自己的房子作为瓯风社集社的场所,《瓯风杂志》的出版费用均由他一人承担,他还垫资征辑乡先哲遗著,编印《瓯雅》等书籍,因此几乎卖尽家产。他的这一份热爱,让人钦佩。

我们走到忠义街的西首,我向李刃询问忠义街街名的来历。李刃说:东汉末年,名宦乡贤蔡敬则解甲归农于故里,当时集云山时有猛虎出没伤人,他率领兵丁捕杀老虎,为民除害。蔡敬则去世后,吴帝孙权赐谥“忠义”,乡里人建“忠义庙”奉祀。在忠义街上,忠义庙已不可寻,但它出现在壁画上和故事里。

历史永远可以回望。人文荟萃的忠义街依然载动着历史的激荡,在新旧杂糅的状态下和谐共生,在文化的浪潮中沉淀凝固。

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0人点赞

0人赞
    加载中...

    回复楼主

   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   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    楼主其他帖子

    新帖速递

    查看更多

    超级管理

   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